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967D
倉頡 NLAMH
康熙字典 P.1355 #15
宋本廣韻 P.170 #3
異體字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讀音分佈
根據  16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80 #1007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168 #05966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P.222 #4352
建議讀音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190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P.1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64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P.110 #2484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106 #1343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P.823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P.55

太陽,陰陽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43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P.40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P.54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9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67

陰之反也,南便也。又借作佯,詐也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48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467

꜁yéung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P.1382

꜁yéung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P.992

꜁yéung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P.695

꜁yéung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P.15

由章切(yeong 下平聲)

其他參考

康熙字典
〔古文〕𨼘𨽐𣆄【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𨻰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

調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