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8EEB
倉頡 JJOHH
康熙字典 P.1241 #20
宋本廣韻 P.275 #4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讀音 根據

9

7
  1. 廣州話正音字典 P.395 #5486
  2.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罕讀 轉戾;車座;隱曲,紆軫 P.345 #12030
  3.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P.174
  4. 中華新字典 P.554
  5. 粵語同音字典
    罕讀 轉戾;車座;隱曲,紆軫 P.129
  6. 部身字典 P.313 #3533
  7. 粵音韻彙 P.14
讀音分佈
根據  9  7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395 #548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35 #01163

轉動;傷念,軫懷;車座

P.345 #12030
罕讀

轉戾;車座;隱曲,紆軫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174
中華新字典 中華書局, 1985
中華新字典
中華書局, 1985
P.554
 
中華新字典 中華書局, 1977
中華新字典
中華書局, 1977
 
P.55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14

轉動;傷念,軫懷;車座

P.129
罕讀

轉戾;車座;隱曲,紆軫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313 #3533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P.19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14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P.22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P.17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62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63

動也。軫念,軫懷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30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422

꜂ch’an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P.25

꜂ch‘an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P.22

꜂ch‘an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P.18

꜂ch‘an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P.2

之忍切(cha'n 上上聲)

其他參考

康熙字典
【集韻】【韻會】【正韻】𠀤止忍切,音胗。【說文】車後橫木也。 又【廣韻】轉也,動也。【揚子.太𤣥經】軫轉其道。 又車衆盛也。【淮南子.兵略訓】士卒殷軫。【註】殷軫,乗輿多盛貌。 又紆軫,隱曲也。【楚辭.九章】心鬱結而紆軫。又地形盤曲貌。【後漢.馮衍傳】路紆軫而多艱。 又軫懷,痛念也。【楚辭.九章】出國門而軫懷。 又【韻會】宿名。【史記.律書】軫者,言萬物益大而軫軫然也。又【天官書】軫爲車,主風。【註】軫與巽同位,車動行疾有似于風,故主風。 又琴下轉絃者謂之軫。【李白詩】拂霜弄瑤琴。 又國名。【左傳.桓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註】貳、軫皆國名。 又姓。○按《考工記》加軫與轐焉。鄭註云:軫,輿也。《輪人》軫圍註:軫,輿後橫者也。《輈人》軫之方也,以象地也。疏云:象地以輿方而言,不言輿言軫者,軫,輿之本也。戴侗據輿方之說以駁鄭氏,謂軫爲輿四面木。《博雅》軫謂之枕,《釋名》軫,枕也。軫橫在前如臥牀之有橫枕也。枕有橫無直,則四面之說非也。《韻會》軫註引《秦風.小戎》俴收註云:收,軫也。疏云:大車前軫至後軫其深八尺,兵車之軫四尺四寸,比之爲淺,故曰俴收。收者,車前後兩端橫木所以收斂所載也。合鄭註與《詩》疏觀之,則是四面方者爲輿,前後橫者爲軫,皆加于伏兔之上以載人物者也。鄭註屢變其辭,非自相矛盾,各就本文所重言之耳。

調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