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8033
倉頡 SJ
康熙字典 P.965 #5
宋本廣韻 P.252 #13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讀音分佈
根據  16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544 #7488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149 #05201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P.168 #3209
建議讀音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136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P.131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57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P.103 #2290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23 #12111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P.147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P.3

耳目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22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P.2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P.14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97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50

耳目,耳食,耳孫,耳杯。又語助詞,已耳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46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327

꜃i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P.266

꜃í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P.187

꜃í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P.105

꜃í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P.23

言始切(je 下上聲)

其他參考

康熙字典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考證:〔【博雅】耳,馬莧也。〕 謹按原文作𠭿耳馬莧也,謹於耳上增𠭿字。

調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