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718A
倉頡 IPF
康熙字典 P.679 #10
宋本廣韻 P.26 #7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根據  16  1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334 #4612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144 #05054
 
商務新詞典 黃港生, 1991
商務新詞典
黃港生, 1991
P.399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 199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 1992
P.130 #2396
建議讀音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97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P.12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56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P.96 #2129
〈1997修訂本〉P.111 #2129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381 #4514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Bernard F. Meyer (馬奕猷), Theodore F. Wempe, 1947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Bernard F. Meyer (馬奕猷), Theodore F. Wempe, 1947
P.142
P.142
又讀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P.21

熊熊。獸名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47
 
道漢字音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
陳瑞祺, 1939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123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37

熊羆,猛獸也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2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234

꜁hung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Ernest John Eitel (歐德理),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葉道勝), 1910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Ernest John Eitel (歐德理),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葉道勝), 1910
P.253

 ·  又讀 ꜁hung · ꜁yung (a.p.)

A 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Ernest John Eitel (歐德理), 1877
A 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Ernest John Eitel (歐德理), 1877
P.180

 ·  又讀 ꜁hung · ꜁yung (a.p.)

英華分韻撮要 Samuel Wells Williams (衛三畏廉士甫),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Samuel Wells Williams (衛三畏廉士甫), 1856
P.101

꜁hung

初學粵音切要 John Chalmers (湛約翰),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John Chalmers (湛約翰), 1855
P.24

下中切(hung 下平聲)

分韻撮要 溫岐山較輯, <1782
分韻撮要
溫岐山較輯, <1782
〈壁魚本〉上卷‧第 19 頁‧後半
〈六桂本〉二卷‧第 3 頁‧前半

第六東董凍篤 平聲 洪小韻

熊羆,獸名

小韻同音字:洪, 烘, 紅, 虹, 訌, 黌, 雄, 鴻

其他參考

康熙字典
〔古文〕𪏛【集韻】【韻會】𠀤胡弓切,音雄。【說文】熊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爾雅.釋獸】熊,虎醜。【疏】醜類也。【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又赤熊。【爾雅.釋獸】魋如小熊。【註】今建平山中有此獸。俗呼爲赤熊。 又【史記.天官書】熊熊靑色有光。【山海經】槐江之山,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䰟䰟。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史記.黃帝紀】南至于江登熊湘。【註】二山名。熊卽熊耳山。又【封禪書】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 又【山海經】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神人,夏啓而冬閉。 又西熊,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人名。【書.舜典】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 又【史記.五帝紀】黃帝爲有熊。【韻會】有熊,國名。黃帝所都。 又【廣韻】亦姓。【左傳】賢者熊宜僚。又複姓。【左傳】楚大夫熊率且比。 又【集韻】矣㱡切。義同。【唐韻正】熊音羽陵反。春秋宣八年,葬我小君敬嬴。公羊穀梁傳𠀤作頃熊。頃音近敬,熊音近嬴。正義不得其解,乃云:一人有兩號。非矣。左傳昭七年,正義曰:張叔皮論云:賔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王劭曰:古人讀熊于陵反。張叔用舊音也。熊當改入蒸韻。 又【集韻】囊來切。同能。【左傳.昭七年】晉侯夢黃能入于寢門。【釋文】熊亦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鼈也。詳肉部能字註。 【集韻】或作𤠗能𧰯。

調聲表

查看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