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6B66
倉頡 MPYLM
康熙字典 P.575 #9
宋本廣韻 P.261 #12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根據  16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404 #5589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246 #08536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P.113 #2037
建議讀音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83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P.71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93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P.149 #3469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7 #11212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P.388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33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P.71

文武,勇武

道漢字音(卷二) 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二) 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P.53
道漢字音(卷一) 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一) 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P.13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32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32

尚武,咸武。又步武,接武,繩武,足跡也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65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196

꜃mó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P.621

꜃mò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P.440

꜃mò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P.295

꜃mò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P.17

明苦切(moo 下上聲)

其他參考

廣韻
反切 音類 讀音 釋義
文甫切 明虞上 止戈爲武又迹也曲禮曰堂上接武又州名本自白馬玄氏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魏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鎮即今州是也亦姓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乘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強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出自陳餘之後又武成氏武仲氏又虜複姓西秦錄有武都氏文甫切二十四
止戈爲武又迹也曲禮曰堂上接武又州名本自白馬玄氏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魏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鎮即今州是也亦姓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乘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強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出自陳餘之後又武成氏武仲氏又虜複姓西秦錄有武都氏文甫切二十四
康熙字典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又【伊訓】布昭聖武。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又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又【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又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又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
考證:〔【汲冢周書】剛彊直理曰武。〕 謹照逸周書及北史于忠傳,直理改理直。〔【廣韻】本自白馬元地。〕 謹照原文元改氐。

調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