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資料

一般資料

碼位 U+5449
倉頡 RVNC
異體字
來源: Unihan

粵語讀音

讀音 根據

16
  1. 廣州話正音字典
    P.238 #3260
  2.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P.209 #07272
  3.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建議讀音 P.40 #520
  4.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P.21
  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P.103
  6. 粵語同音字典
    P.79
  7. 同音字彙
    P.156 #3643
  8. 部身字典
    P.179 #24141
  9. 學生粵英詞典
    P.415
  10. 道字典
    姓吳 P.3
  1. 粵音韻彙
    P.53
  2.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P.3
  3.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P.30
  4.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P.1
  5.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國名,地名。又姓 P.12
  6.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P.68
讀音分佈
根據  16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廣州話正音字典
詹伯慧主編, 2007 (2004)
P.238 #3260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粵語同音字典(增訂本)
馮田獵, 1996
P.209 #0727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常用字廣州話讀音表
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 1992
P.40 #520
建議讀音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廣州話標準音字彙
周無忌、饒秉才, 1988
P.21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粵語查音識字字典
陳岫山, 1985
P.103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粵語同音字典
馮田獵, 1974
P.79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同音字彙
余秉昭, 1971
P.156 #3643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部身字典
馮思禹, 1967
P.179 #24141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學生粵英詞典
馬奕猷等, 1947
P.415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道字典
陳瑞祺, 1941
P.3

姓吳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粵音韻彙
黃錫凌, 1980 (1941)
P.53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二)粵語音典
陳瑞祺, 1939
P.3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道漢字音(卷一)道漢字典
陳瑞祺, 1939
P.30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民衆識字粤語拼音字彙
趙雅庭, 1931
P.1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廣話國語一貫未定稿
李澹愚、林仲堅、李月華, 1916
P.12

國名,地名。又姓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李春華, 1914
P.68

早期粵音

書名 讀音資料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中華新字典
王頌棠, 1937
P.49

꜁ng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粵英辭典(增訂版)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葉道勝 (Immanuel Gottlieb Genähr), 1910
P.654

꜁ng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粵英辭典
歐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77
P.465

꜁ng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英華分韻撮要
衛三畏廉士甫 (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6
P.314

꜁ng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初學粵音切要
湛約翰 (John Chalmers), 1855
P.7

喻吾切(-ng 下平聲)

其他參考

康熙字典
〔古文〕𡗿𡗾【唐韻】午胡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國名。【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蠻,自號句吳。【註】宋衷曰:句吳,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秦置,高帝六年爲荆國,十二年,更名吳。 亦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吳縣。 又【說文】郡也。【後漢.郡國志】吳郡,順帝分會稽置。【韻會】吳郡、吳興、丹陽爲三吳。【正字通】水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爲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爲三吳,其說不同。又【齊語】西服㳅沙西吳。【註】雍州之地。 又天吳,水神也。【郭璞.山海經贊】八頭十尾,人面虎身。龍據兩川,威無不震。 又【說文】姓也。【廣韻】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說文】大言也。【詩.周頌】不吳不敖。【傳】吳,譁也。又【魯頌】不吳不揚。【說文註】大言故夨大口以出聲。今寫詩者,攺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釋文】吳,舊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魚之大口者名㕦,胡化反,此音恐驚俗也。按《說文》《釋文》俱云吳作㕦讀,非。而《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諸書,吳字亦皆無去聲一音,惟正韻收吳入禡韻,詩朱註亦作去聲讀。未知孰是,存以備考。 又【集韻】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吳。註詳虍部七畫。【釋名】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于此,虞其志也。 又與娛通。【詩.周頌】不吳不敖。【疏】正義曰:人自娛樂,必讙譁爲聲。故以娛爲譁也。定本娛作吳。

俗吳字。【吳志.薛綜傳】無口爲天,有口爲吴。【正字通】此借字形爲諧語,非吴字本義。【正韻】吳字註亦作吴,非。

調聲表